2008年5月28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向西五千里——传递诗歌的力量
本报记者 陈卓/文 晨风/摄

  “向西五千里/许多年以后,那里天高云淡/依然有着神的光辉……”
  汶川于杭州,向西五千里。
  5月19日晚,杭州印象画廊。由省作协诗创委、杭州市作协、野外诗人俱乐部联合举办的“向西五千里——杭州诗人抗震救灾诗歌朗诵会”开场。
  5·12汶川地震,我们需要纪念、表示同情、支持与祝福。100多名诗人、作家及诗歌爱好者参加了朗诵会。
  地震发生后,省作协诗创委、市作协向诗人们发出倡议,拿起手中的笔,以诗歌的方式关注汶川,关注震灾;野外诗人俱乐部也在网上发帖呼吁全国的诗人创作与抗震救灾有关的诗歌。短短6天,就征集到了100多首来自全国各地诗人创作的诗歌。
  在朗诵会正式开始前,每个人都臂戴黑纱,手持白烛,为四万多名在此次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一分钟。省作协名誉主席叶文玲、黄亚洲,省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林,省文学院院长盛子潮,省作协诗创委主任张德强,杭州市作协主席嵇亦工等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多名诗人、作家及诗歌爱好者汇聚在一起,朗诵这些饱含诗人情怀、充满感人力量的诗歌。不少人一边朗诵,一边潸然泪下。朗诵会上还进行了募捐活动,一共募集到了39115元,当场交给了省红十字会派来的工作人员。
  据了解,除了诗人和作家,还有不少闻讯而来的市民、学生、工人和外国朋友。中控集团办公室主任裘晓景说,他们公司本来打算要在六月份举办一场诗歌朗诵比赛。听说这个消息后,立即倡议爱好诗歌的职工写了一些抗震救灾主题诗歌,赶来参加这次朗诵会。
  “我们不能和灾区人民一起承担灾难,但可以和他们一起分担苦难。”诗人、杭州市作协主席嵇亦工说,诗歌能带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自古以来,每当民族遇到灾难的时候,诗人们都会站出来,发出属于诗人的声音,这是诗人的职责与荣光。